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紫光阁网专题->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于锡明先进事迹
村里人有事爱找于书记拿主意
来源:辽宁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于锡明

  7月9日下午,气温超过30℃,人们即使不动弹也是一身汗,于锡明仍然在走街串巷,为进一步修建水泥路一边实地勘查,一边跟工作人员研究规划。这位下派到阜新市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的“第一书记”,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筹资,将铺好的砂石路全部升级为水泥路,让大家出行更安心。”记者在村部见到于锡明时,他刚从外面回来,背后被汗水湿了一大片。他动情地说:“既然来到这里,就要为村民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要不然自己的心会不踏实的。 ”

  自2008年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在彰武县二道河子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于锡明一直负责这项工作,且一干就是6年。2014年,年近六旬即将退休的他积极响应驻村扶贫号召,携带组织关系来到二道河子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虽然驻村时间不长,但是村民们对他十分认可。提起于书记,乡亲们都对他交口称赞,亲切地称他“老爷子”、“老于头”。

  好作风又回来了

  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初,每天一大早,于锡明就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进村入户实地走访。仅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对全村贫困户逐户走访摸底工作,累计造册建立档案217户。

  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对白天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仔细分析研究致贫原因,经过梳理归出四类:因病致贫、陋习致贫、思想致贫和上学致贫,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

  在贫困户刘远志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书记平易近人,尤其对老人特殊照顾,我家的门窗、院墙都是他帮忙修建的,还为我申请了低保。我心里很感动啊,仿佛又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好作风。 ”

  60多年的土路变成平坦大道

  在进村入户走访过程中,于锡明了解到建村几十年来,村里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门趟河,道路坑洼不平,街道两侧垃圾臭气熏天,车辆出入艰难,街巷两头不见亮……一直被村民所诟病。于锡明当即意识到,修好路才有发展出路。

  自2014年9月起,在短短3个月内,于锡明对全村6个自然屯37条道路进行集中维修,为全村铺设宽6米、长22.7公里的砂石路。同时,在路两边全部栽种风景桃花树等2500株,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在村路全线贯通的那一刻,村民有感而发:“咱们村的路,1949年解放,2014年透亮。”朴实而风趣的话语,道出全村百姓的心声。

  人均增收2000余元

  原来的二道河子村并不富裕,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土里刨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如何充分挖掘地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区位优势,引导农民实现增收目标,成了摆在于锡明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医治贫穷这一顽症,他认真地把了这一脉。

  种植芝豇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扶持芝豇产业发展,他多方奔走,研究对策,寻找销路。现在,村里的芝豇产业已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全村有100余户农户从事起芝豇种植,种植面积达360多亩,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芝豇种植已成为全村支柱性产业。

  “虽然老于来的时间不长,但村民们对他十分认可,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愿意找老于出主意。”二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孙刚这样评价于锡明。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于锡明为民亲民的事例不胜枚举,村民们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党群干群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亲密更加融洽。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