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紫光阁学习->中心组参阅->理论前沿
叶子鹏:新时代的国家坐标、政治定力与历史雄心
来源:      2017年11月16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有言:“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初心”本为佛语,习近平总书记将佛家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引申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过去的五年,中国共产党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国家坐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为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要理解新时代的国家坐标,最关键的是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明确标识了新的国家坐标。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对于社会矛盾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转化,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已近“不惑”之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巨大飞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广泛和更强烈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力落后的判断已经不符合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相比而言,更加突出的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这种转化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正确认识国家坐标,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那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不平衡”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理念不平衡和制度不平衡;“不充分”则包括要素不充分、产业不充分、竞争不充分、模式不充分和形态不充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政治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际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鲜明主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和坚持了科学正确的道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际的辩证统一,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到现在有170多年时间。在这170多年时间里,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挫折到复兴。中国的发展实际也经历了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多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高擎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又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是适应我国具体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定力就在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代又一代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前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强大中国。 

  历史雄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其历史交汇期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系统而前瞻性地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原则和重大举措,提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引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坚持以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以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引领提高和保障民生改善水平,坚持以建设美丽中国引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进程,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全面建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蓝图,是赢得21世纪中国伟大时代的全面战略纲领。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明确新时代的国家坐标、保持新时代的政治定力,新时代的历史雄心就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持续接力中顺利实现。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