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交流评论->理论研究
【原创】苑秀丽: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来源:紫光阁网      2018年06月04日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共产党人的科学指南,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百折不回的思想武器。但是,当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存在一些观点: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过时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现实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主义根本无法界定;共产主义只是一个远景,是“空想”、是“乌托邦”。这些观点反映出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还存在错误认识。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对于这些错误认识必须予以科学的分析,辨析其错误。

  捍卫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反对“空想论”

  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视为“乌托邦”“空想”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借助思辨和逻辑,对社会主义作了预测和设想,并不是科学的认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才极详细地描绘了未来的社会,想以这种制度的美景吸引人类,圣西门的“实业制度”王国、欧文的“劳动公社”、傅立叶的“法伦斯泰尔”都失败了,就是因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看不到无产阶级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社会力量,也找不到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来实现美好社会。

  马克思为分析纷繁芜杂的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从前的社会主义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认为只要指明群众在现代制度下受压迫的事实,只要指明使每个人都可获得自己生产成果的那种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指明这个理想制度适合‘人的本性’,适合理性道德生活概念等等就足够了。”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它抛弃了关于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着手唯物主义地分析现代社会关系并说明现在剥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取得成就的。”一旦开始探究思想背后的原因,进行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便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使共产主义运动从构建一种新社会的幻想,从苦思冥想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制度,转变为实实在在地探讨它真正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的思想能在工人中广泛传播,不是一些人污蔑的是靠许诺给工人们美好的“未来的远景”,而是依靠其思想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求人们对它的信仰,而是以自身的科学性赢得了人们对它的真诚信仰与自觉捍卫。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和“源”,反对“割裂论”

  一些人奉行“割裂论”,制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他们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固守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等制度或体制特征,这些原理错了、过时了,不管用了,不能回答和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割裂论”架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割断了马克思主义的“源”和“流”。

  当前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被一些人认为是否定了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这种错误认识并没有科学理解这一政策的初衷与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实行是立足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是利用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过程中,还始终将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要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不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反对这种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只讲哪一面都是片面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制度安排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反对简单地理解现实政策而走向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否定。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认同,反对“庸俗实践论”

  “庸俗实践论”者认为社会主义存在于实践当中,应当从现实实践界定社会主义,而实践又是不断发展变动的,因此,无法界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一个完备的定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界定社会主义是一种从理论、从原则出发的僵化的、教条的社会主义观。

  “庸俗实践论”否认了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否认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规定。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备不同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这使它们成为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那么,这些人眼中的实践是什么呢?现实实践就是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没有道路选择,没有目标吗?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是可以不用问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不用问社会分配是按资分配还是按需分配,不用问社会发展是实现少数人的发展还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么?社会实践是有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选择的!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运筹谋划、判断选择的,发展也是有方向,遵循不同的思想理论必然走向不同。

  若实践是没有方向、自行发展的,为什么不同的思想主张都想影响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呢?在中国,改革的方向之争一度非常尖锐。中国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改革应该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显示着各种力量、思潮的根本分歧。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需要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又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反对“信仰虚无论”

  “信仰虚无论”者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否认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人甚至向往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也有人认为,讲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左”的、不合时宜的,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什么理想信念,不用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就是好的、正确的。

  在历史上,苏联和中国都曾经有过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教训是沉痛的,但是当前否定、抛弃共产主义理想对社会主义事业同样是危险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信仰虚无论”的危害,他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实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就认为共产主义很渺茫,就认为它是空想。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探讨了理想渺茫、信仰动摇的“虚无论”的根源“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马克思以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探索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实现。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如果没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上接受错误观点,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实践中自发地往资本主义化方向走。只有拥有充实的共产主义信仰,才会有强大的鉴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

  面对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颇、歪曲与错误,反映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增强对错误思想观点的辨别能力、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性现实性。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科学不去占领,错误必然大行其道,这对社会主义事业是相当危险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苑秀丽)

·相关导读